EMC易倍2020年5月12日, “新基建 充电板块在行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动汽车与储能分会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分会会长王志轩出席会议并致辞。
王志轩指出充电基础设施的不足,一直是掣肘新能源汽车快速推进的最大短板,“新基建”发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补足短板,充电桩将从孤立走向互联互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作为“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中电联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承担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化工作,建立了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体系,规划了包括传导充电、无线充电、电池更换等方面的147项标准。
中电联标准化管理中心主任、分会副会长刘永东发布了“新基建 充电板块在行动”。对分会近期针对会员单位就充电设施下一步发展开展的调研情况做了总体介绍。来自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星星充电、深圳市车电网络有限公司、上海鼎充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代表线上出席并对本单位的“新基建”工作开展情况及规划布局进行了介绍。
一、充电桩纳入“新基建”后,包括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资等各路资本纷纷加大充电桩市场的投资力度,将产生万亿级市场。
今年2月份,国家电网公司在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提出“大力拓展专用车充电市场,积极推广智能有序充电,车联网平台接入充电桩100万个,覆盖80%以上市场和用户”。3月16日,成立了“新基建”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目前,国家电网公司今年已经先后开展了两批与充电桩相关的招标工作,预计2020年要新接入57万个充电桩,投资27亿元。南方电网公司近期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以及桂、滇、黔重点城市布局集中式充电站。计划未来4年投资251亿元投建充电设施,建成大规模集中充电站150座,充电桩38万个。
华为聚焦充电基础设施核心模块,开发高效节能、环保低噪音技术EMC易倍。特来电作为国内充电主要运营商之一EMC易倍,下一步计划大幅加快充电网的投资布局,发挥出充电网的技术和户外产品的制造优势,编织一张安全、智能、互联的充电网,预计截至2020年底特来电及其合伙人累计总投入将超过70亿元。特来电未来将在公交专用场站、城市公共快充场站扩大布局,并拓展住宅小区、园区有序充电项目,打造具有创新活力的新能源生态体系。星星充电积极响应国家“新基建”号召,计划再投资10亿进行全国充电网络的建设,并向全国广大有意加入充电运营的合伙伙伴发出邀请,参与到共建、联营等合作中来。深圳车电网未来将着眼于实现“车-桩-网”的友好互动,促进V2G 等技术实用化落地,让电网的调控手段更加丰富灵活,连接“人-车-生活”,实现配电网同上下游产业业务的跨界融合EMC易倍。鼎充新能源下一步将依托新能源运营平台、智慧出行服务平台和智慧综合能源管理系统,与新能源产业链相应合作伙伴进行深度合作,将以开放运营、开放连接、数据互联互通、设备智能控制等,形成新能源行业的综合能源互联网平台。
二、充电桩作为城市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的“新”与过去相比,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充电服务网络体系将更加立体化,不仅要满足一般乘用车的充电,还要满足包括农村充电、公交、物流、港口、矿区专用车等不同电动汽车充电特点的充电需求,让充电服务更加有针对性;
充电方案更加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向快捷、便捷、智能的未来新型充电解决方案发展,大功率充电缩短充电时间、强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充电互联互通;强化充电安全,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
充电设施向交通、城市、能源的综合节点方向发展,充电桩将由单纯的“充电插座”向“智慧终端”进行演变,收集、汇总EMC易倍、分析海量充电数据信息,开展大数据应用,服务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电网规划和城市规划;
充电运营商在能源服务体系中的转型新定位,加快发展电动汽车充放电双向互动技术,开展慢充桩有序充电,促进“充电网EMC易倍、车联网、能源网”三网融合发展,丰富运营商盈利模式,促进社会公共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
打造充电生态圈,让充电服务圈内的朋友越来越多,通过“充电运营合伙伙伴计划”、“私人桩分享”等创新模式,让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在发挥国企应有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导吸收社会资本,让新基建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三、中电联电动汽车与储能分会将继续发挥充电设施领域协会组织作用,凝聚行业力量,共谋发展。
中电联电动汽车与储能分会将以推进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为目标,以保障国家能源持续平稳供应为使命,通过搭建电动汽车与储能领域交流平台,与会员企业一道携手同心,共同推动行业发展。为更好地服务于本轮充电设施领域“新基建”工作,分会将继续以提高服务水平为宗旨,不断扩大“朋友圈”,联合相关行协及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国家电动汽车与储能技术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积极联合开展标准化工作,推动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和储能领域标准实施落地,不断加快电动汽车与储能标准国际化进程,完善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实现行业有序发展。